查看原文
其他

谷建芬:“80后”谱写《新学堂歌》,重温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》

2017-08-16 魏德泮 艺评中国



稿源:《中国文艺评论》2017年第7期

原题:谷建芬歌曲作品的艺术特色

作者:魏德泮

 摘要:谷建芬是我国当代一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。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,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,办班培养了一批享誉流行歌坛的演唱者,可谓“作品传天下,桃李满天下”。她的这些歌曲抒发了时代情感,弘扬了时代精神,成为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。她作曲不拘泥于技法,一切从抒发内心情感出发,善于运用各种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形象,创造出了或优美或崇高形态各异的艺术美,达到从心所欲,不逾矩的艺术境界。2005年以来,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拉近古代圣贤和现代儿童之间的距离,她用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旋律创作了50首古诗词歌曲——《新学堂歌》。

关键词:时代情感 集体记忆 音乐形象 谷建芬 新学堂歌

20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中国掀起,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刚刚露出头角,就经受着巨大的压力。


然而,这位忠实于听众的审美感受、坚持抒发内心真情的作曲家顶住了压力,迈开了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歌曲创作之路,并且办班培养了一批享誉流行歌坛的演唱者,可谓“作品传天下,桃李满天下”。她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抒发了时代情感,她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,她那动人的旋律给我们带来太多美的享受,她就是今年82岁高龄的作曲家谷建芬。

时代情感的集体记忆

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,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。时代情感是每一个时代人民大众共有的喜怒哀乐。谷建芬的许多歌曲能够贴近大众心理,是时代精神和时代情感的写照。


音乐是诸种文艺中最直接地作用于人心的一种方式。贝多芬说过:“音乐是比一切智慧、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”。


《胡笳十八拍》主题:文姬归汉


我们从欣赏《高山流水》古曲可以体会到古人钟情于大自然的优雅、闲适的情致;从欣赏《胡笳十八拍》琴曲可以领略汉、胡音乐融为一体之妙,体会古人对山河破碎之无穷之哀和浩然之怨;从欣赏《黄河大合唱》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勇抗战、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;从欣赏《歌唱祖国》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体会新中国诞生之初人民大众获得翻身解放的幸福与欢乐……



这些歌曲所抒发的情感是这个时期各阶层人民大众情感的写照,因此,一时间传唱大江南北,获得广泛的共鸣。如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》(张枚同词)表现出上世纪80年代我国思想解放的新鲜气息和年轻一代朝气蓬勃的豪情,它是80年代新一辈“挺胸膛、笑扬眉”自豪感的抒发,是经历过“文革十年”后人们对“天也新、地也新”的崭新时代的呼唤。


又如:《清晨,我们踏上小道》(韩新杰词)有劳动者的轻松和乐观。《校园的早晨》(高枫词)有莘莘学子的幸福和自信。《妈妈的吻》(付林词)有母爱的甜蜜和温暖。《擦掉吧,伤心的泪》(赵捷词)有给失恋人儿心灵的抚慰。《那就是我》(晓光词)有游子浓浓的乡愁和对母亲深深的思恋。《思念》(乔羽词)有海峡两岸亲人久别重逢时情感的喷发。《烛光里的妈妈》有对母亲的感激之情。《今天是你的生日——中国》(韩静霆词)有拳拳爱国心、殷殷报国情。《歌声与微笑》(王健词)有轻松活泼、欢快热烈的情绪……


这些歌曲给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激励、鼓舞、抚慰和温暖,不知激发出了多少改造世界的力量!黑格尔说,“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”,人们通过歌唱这些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歌曲获得了心灵的解放,从而产生美感,即席勒说的一种“自由的快感”。

1984年至1989年,谷建芬和她的丈夫邢波两人顶住压力创办了“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”,培训歌手五十余人,包括苏红、毛阿敏、李杰、解晓东、那英、孙楠等一批享誉国内外流行乐坛的著名歌手,通过他们推出了一首首歌唱真善美抒发时代情感的新歌。


从心所欲,不逾矩

音乐是作曲家思想、情感、愿望、理想的物态化、对象化,音乐中的声音有如刘勰说的:“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,望之而不能见也,逐之而不能及也”(《神思篇》)。作曲家通过音乐形象来抒发感情,音乐形象是作曲家“意象”的外化。


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性质、特点和作用,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。每一种音乐要素的每一种用法,都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塑造。谷建芬正是由于有深刻的生活体验,又执着于作曲技巧的不懈探索,才达到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艺术境界。



节奏是音乐的形式要素之一,它是作曲家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。强弱有序、疏密有致、快慢相宜的节奏,给人们带来节奏美的享受。谷建芬在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》中,运用了3/4、4/4与2/4的复合节拍,让听众感受到各路人马汇聚而来,在春光里朝气蓬勃群情激奋的形象。


“重复与对比”是形式美的一条法则,是“对立统一规律”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表现。重复是必要的,但是,只有重复没有变化,也会使音乐显得单调。人们在审美中具有探究心理,内容与形式上的新颖和陌生会给听众带来刺激。所以,对比就是一个好方法。《那就是我》就很好地运用了重复与对比的方法。


从艺术美的形态看,电视连续剧《三国演义》片头曲《滚滚长江东逝水》(杨慎词 谷建芬曲)就是崇高美。歌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,歌曲豪放而含蓄,高亢而深沉,创造出一种高远而苍凉的意境,抒发着豪迈、悲壮而旷达的情怀,听了令人荡气回肠,引起对人生价值的思考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u00148efyis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曲调融入了谷建芬对社会生活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。正如谷建芬自己所说:“我借助《三国演义》开篇那句‘滚滚长江东逝水’抒发了我自己的内心感受。”旋律为羽调式,二部曲式结构,节奏稳健。第一乐段起句有如江岸上劈空响起长者一声长叹,四拍“3”把感叹拖得很长,二句承此情绪,又一个四拍“3”把历史沧桑、人生悲壮统统迸发出来,第三乐句用上半拍休止符,似在刻画低头回顾之状,第四乐句歌词“青山在”与“夕阳红”展开对比,曲调也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之间对比,出现最低音“3”,此情有几分无奈,几分悲凉。间奏是第四乐句的重复,引导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,接下来的第5、6乐句,描写一位“白发渔樵”以超然的人生态度,“惯看”秋月春风,呈现出几分恬淡,几分旷达。曲调先在“2、3、6、1”几个音中缠绵、反复,然后跳进到“6”和“3”,进入第二乐段:好在有朋自远方来,举杯且谈且笑,带来几分慰藉,几分痛快! 旋律中一个切分音结合几个高音把情绪推向高潮,“笑——谈——中”三个字是全曲最高音、最长音,这两个乐句重复了一次,全曲在气势恢弘、撼人心魄的高潮中结束。歌声停了,人们的情绪还久久未能平静。这就是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巨大震撼力。



传承经典的《新学堂歌》

2005年以来,谷建芬开始为古诗词谱曲,把这些歌曲命名为《新学堂歌》,至今已经为孩子们写了50首。《新学堂歌》优美的旋律、童趣的表现,拉近了古代圣贤和现代儿童之间的距离,让孩子们更快乐地亲近中国传统文化。这些歌曲像清泉一样流进少年儿童心中,滋润其心灵,培养其情操,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

是什么动力使她在70岁后这样专心致志地为孩子们谱写《新学堂歌》呢?2004年,时任副总理吴仪的一句话触动了谷建芬的心:“不要光写大人的歌了,你为孩子们多写些歌吧。”这对谷建芬触动非常大,她说:“我有责任用自己的真情和努力,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他们爱听爱唱的歌曲。” 就是出于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,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,她谢绝了很多社会活动,一直潜心创作。她觉得“为孩子们创作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”。



《新学堂歌》50首歌曲用中国民族调式写成,有的旋律采用了民歌元素、古曲元素,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。古诗语言短小,却有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,要谱写出准确的音乐形象和悦耳动听、好记好唱又充满童趣的旋律,不是一件易事。谷建芬说:“为古代经典诗作谱曲是一个跟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,调式、节奏、风格都要有精准的拿捏。”要使旋律契合古诗词的神韵,又不能只停留于古代的意境解读,要写出当代特点。伴奏配器上,在使用琵琶、古筝等古典乐器和现代管弦乐的基础上,又配合吉他等流行乐器,力求古今契合。


魏德泮先生和谷建芬老师合作的《读唐诗》获中国音乐

金钟奖优秀作品奖,图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


创作中,她几乎调用了她所有的专业积累和人生体验,创作过程带给她的挑战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创作,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。


如:《读唐诗》旋律优美、清纯,抒发出少年儿童喜爱唐诗、赞美唐诗的情感,引导人们不知不觉地沉醉在唐诗优美的意境中;《春晓》创造出清新、活泼、一派生机的春天意境,抒发出人们对春天喜爱的心情以及对花儿凋落的惋惜情绪;《静夜思》音乐中的凄婉、忧愁情绪直接撞击你的心灵,无论你是否听懂歌词,听着音乐就把你带入孤清的秋夜、游子思乡的意境中。此外,《寻胡隐君》抒发乘船赏花看景轻快活泼的心情,《元日》表现热闹、欢乐、万象更新的喜庆气氛,《七步诗》抒发如泣如诉的哀怨和悲伤,《出塞》描绘古代守卫边关将士昂扬而悲壮的爱国情感,《三字经》曲调明快的节奏、活泼的情趣,提高了儿童演唱记诵的兴趣,《弟子规》温和、柔美的旋律,把伦理、规范娓娓道来,让儿童在演唱中得到熏陶和教导……

这些动人的歌曲不仅成为我国乐坛的经典之作,也是世界乐坛一颗闪亮的明珠!它是82岁高龄的作曲家谷建芬送给千千万万孩子们的一份丰厚的礼物。


网编絮语:2017年5月31日,由国家文化部主办、文化部艺术司和东方演艺集团共同承办的“新学堂歌”音乐会登上北京国图音乐厅的舞台。为谱写组曲倾注12年心血的谷建芬老师被请到台上,在稚嫩清澈的儿歌声中,谷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。翌日,六一儿童节,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“新学堂歌”音乐会。


“新学堂歌”音乐会上,谷建芬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



作者:魏德泮,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

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月刊责编:杨静媛



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:周由强

网编:青青

微信号转载为节略


猜你喜欢:

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杂志2017年第7期 | 电视剧《鸡毛飞上天》:我们的爱情与创业奋斗史?

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杂志2017年第7期|新中国英雄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演进

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杂志2017年第5期  杂志 | 专访作曲家王立平:雅俗共赏的奥秘是求得最大公约数

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杂志2017年第6期|香港流行歌曲对内地的影响与启示

音乐家王立平的红楼梦

穿过爵士,看见世相众生




✬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,请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✬


 艺评中国微信号二维码

《中国文艺评论》月刊杂志,中国文艺评论网均有收录哦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免费查看吧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